每當別人問起自己的工作,身高1.91米的上士張高舉總是低調地說:“我是一名汽車兵,簡單地說,就是一名司機。”
但他可不是普通的司機。他駕駛的重裝運輸車自重數十噸、車長數十米,堪稱陸地上的巡洋艦。這輛“大家伙”運輸的也不是一般的物資,而是龐大的主戰坦克和裝甲車。
張高舉所在的軍委后勤保障部某汽車團重裝備運輸營是全軍首支成建制重裝備運輸分隊。8年多里,他跟隨部隊駕駛重裝運輸車全域馳騁,見證了這支戰略支援“拳頭”力量的不斷壯大。
“我們填補了我軍整建制重裝備公路遠程投送力量的空白。”他驕傲地說。
趟出整建制重裝備公路戰略投送新路
戰略投送力量是軍委確定的新型作戰力量之一,重裝備公路運輸力量是戰略戰役投送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勤保障部隊新型應急支援保障力量。
過去,解放軍重裝備主要依靠鐵路裝載輸送。受鐵路輻射地域限制,重裝備不能直接運抵目的地,需要反復倒運,不僅時間長、效率低,還容易暴露作戰意圖,戰時一旦鐵路被破壞,重裝備輸送將無法實施,這一度成為制約部隊整建制快速投送的“瓶頸”。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8年6月,某汽車團重裝備運輸營正式受領重裝備戰役投送任務。看著威武的重裝運輸車開進營區時,張高舉和戰友們非常興奮,因為“這是開創歷史的事情”。
興奮過后,張高舉才逐漸感受到駕馭重裝運輸車的難度。與北方奔馳、斯太爾等普通運輸車相比,重裝運輸車不僅體量更大,而且操作也不盡相同。
“第一次上車倒庫我就傻了眼,這車根本不聽使喚,典型的向左打方向它向右跑,完全掌控不了。”張高舉覺得,重裝運輸車就像一頭鋼鐵巨獅在向他張牙舞爪。
沒有教材指導、沒有經驗可循、沒有車材保障,擺在全軍首個重裝備運輸營面前的是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路。“參加首批駕駛員訓練時,我們手頭只有一本說明書,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五連原連長石良春回憶。
為了掌握重裝備運輸車駕駛技術,汽車兵們幾乎整天都泡在訓練場上。“最苦的是練場地駕駛,車速慢、方向盤重,打方向完全靠力氣,一天下來滿手都是血泡。”石良春告訴記者,“有時戴著手套練,晚上手套和傷口粘在一起,只能到衛生隊擦碘酒一點點取下來。”那段時間,他晚上吃飯一般都用勺子,因為“根本拿不起筷子”。
經過8個月艱難探索,重裝備運輸營官兵從實踐中總結編寫了30余萬字的訓練教材,探索出一套實用的訓練模式,并與駐地附近的裝甲部隊開展對接聯訓,進行上下鐵路平板、裝卸載、捆綁加固等針對性課目訓練。
2009年7月,剛滿一周歲的重裝備運輸營迎來第一場大考:配屬加強原南京軍區第1集團軍某部,接受總部組織的重裝備運輸力量遠程投送能力檢驗評估。
在這場行程約1100公里的遠程投送中,重裝備運輸車隊在暴雨中駛上高速公路,并在兩天后按規定時間安全到達指定地域,一次性通過了總部對運輸組織籌劃、鐵路輸送、重裝備鐵公倒運、遠程公路輸送等15個課目的檢驗評估,評估等級為優秀。
全地域、全天候、投得快、投得遠
與鐵路、飛機等戰略投送方式相比,重裝備公路投送具有機動靈活、適應強的特點,能夠將坦克裝甲直接送達前線,無縫對接戰場。重裝備運輸營自組建起就赴戈壁、上高原,出色完成了多次跨區支援保障、實兵演習等重大演訓任務。
2012年6月,重裝備運輸營受命奔赴西藏,執行綜合性試驗演練任務。重裝運輸車通過鐵路運送到拉薩,汽車兵們則乘坐無氧列車進藏。
第一次上高原給張高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開始大家都很興奮,隨著海拔增高,我們開始頭暈、惡心。”他說,“我們只能把背包帶緊緊綁在頭上,減輕高原反應帶來的痛苦。”
到拉薩后,裝備運輸營官兵受命將某裝甲團的主戰坦克從拉薩西火車站投送至百公里外的某地域,整整3周時間,汽車兵們沒有周末、沒有休息,不間斷地執行整車、倒運任務。
副班長王士維記得,在藏區狹窄的山路上,龐大的重裝運輸車需要占用一個半車道。“遇見山路會車,我們只能一邊緊緊地貼著地方車,而另一邊就是萬丈深淵,多看一眼都讓人心里發顫。”他回憶說。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不僅人感覺不舒服,重裝運輸車也會出現“高原反應”。“缸蓋溫度高、機油溫度高、機油壓力高,這‘三高’讓我們的車時不時告警。”王士維說,空氣稀薄、山路崎嶇,每前行一步,對人和車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最終,當疲憊不堪的車隊安全到達目的地時,官兵們幾乎同時按響了喇叭,寓意著勝利的喇叭聲在高原上久久回響。時隔4年后,2016年8月,重裝運輸營再次赴藏區參加聯演聯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通過這兩次任務,我們探索了適應高原高寒地區聯合戰役條件下重裝備公路投送保障模式,全面提升了重裝備運輸營應對多方向、多批次投送保障效能。”該團團長張軍說。
組建8年多,重裝運輸營的足跡已遍布大江南北,汽車兵們見識過西北大漠里的風沙,也經歷過東南沿海的臺風。惡劣的氣候環境鍛煉了重裝運輸營在特殊天候下執行任務的能力。
2013年,該營在南方參加“使命行動-2013B”任務時遭遇強臺風“天兔”。“雨刷器根本不起作用,路上隨處可見刮斷的樹枝。”六連連長任凱回憶,當車隊經過海灣大橋時,他明顯能感受到橋梁在晃動,“感覺全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
經過8年多的錘煉,重裝運輸營已經成長為一支隨時能戰的戰略投送力量。據該團政委何明介紹,重裝運輸營成功開創了我軍成建制公路遠程投送重裝備的歷史,有效拓展了裝甲部隊遠程機動和快速突擊的應急作戰能力,為部隊贏得作戰主動、達成戰役企圖提供了重要保障。
勇于創新是這支新型作戰力量的特質
多次執行過重大任務的張高舉告訴記者,困和累是汽車兵要面對的“大敵”。“長時間駕駛容易疲勞,在很多任務中,我們都是一站式保障,也就是一上車一直開到卸載地,吃飯、休整都在車上。”他說。
最要命的是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的那段時間,由于任務緊急,汽車兵們還要繼續駕駛。為了保持頭腦清醒,他們想出各種辦法與困意斗爭。“聊天、聽音樂、在頭頂上澆水。”張高舉舉例說,“實在不行就吃泡椒,一口下去人立刻就精神了。”
為了讓駕駛員集中注意力,團里還為他們配發了音響和愛心藥箱,里面有風油精、潤喉糖以及提神飲料。
有的任務轉戰節奏太快,汽車兵們沒地方睡覺,只能睡在馬路邊、倉庫、廢棄的工廠和高速服務區的停車場。除了蚊蟲叮咬,他們還要忍受各種噪音,有時好不容易睡著了,路上的汽車喇叭聲一響又被驚醒了。
張高舉說,他和戰友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在最快的時間內把裝備送到需要的地方。對于一支車輪上的部隊來說,沒有什么比時間更重要了。
為了縮短任務時間、提高投送效率,重裝運輸營官兵們“變身”發明家,創造了許多提升效率的工具。
皮膚黝黑的班長閻繼魁介紹說,在很多任務中,重裝運輸車要通過鐵路輸送到目的地,出發與回撤時的鐵路裝載都是讓他們頭疼的大問題。“每次裝載都必須卡點,如果有一輛車因為裝載不到位耽誤了時間,那火車可是不等人的。”他說。
讓閻繼魁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的拉薩火車站裝載任務。當所有車輛都已裝載完成接受安檢時,火車站安檢人員告訴他們,青藏鐵路全程只有一條車道,沿途高壓線密集,山體隧道較窄,因此他們的車輛需要重新裝載,左右誤差不能超過0.5厘米。
“用倒鏈,要快!”分隊長下達了命令。倒鏈的原理是利用小鐵鏈帶動大鐵鏈,實現車輛的左右位移。可小鏈條拉幾百下,車輛才回位一點點,最后,全體汽車兵耗時3個小時才完成了復裝。
這樣的情況多了,閻繼魁和幾個戰友萌生了給重裝車加一個能夠左右移動“支腿”的想法。幾個人耗時數月,試驗了不同的液壓助力方案,終于發明了重裝運輸車位移器,使車輛復裝調整時間縮短為幾分鐘,極大提高了裝載效率。
類似的創新在重裝運輸營還有很多。班長高漢文發明了蓄電池快速拆裝器,使拆裝蓄電池的時間從5分鐘縮短為兩三秒鐘,他也因此被戰友們稱為“高工”。此外,還有戰士發明了大型輪胎快速拆裝器,可以輕松移動近300公斤重的輪胎,還能根據修理需要調節高度,在搶修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團政委何明告訴記者,勇于創新、敢闖新路是重裝備運輸營的鮮明印記。“8年前,重裝備運輸營組建時攻堅克難、屢出奇招;今天,在全面走開聯戰聯訓聯保的道路上,我們的輪跡依然堅定有力。”他說。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