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掛牌,實現“雙重主要上市”,不僅是融入資金,還有更為多的好處,選擇港股這一國際資本市場增強自身品牌在國際的影響力,進一步擁抱多地資本,借力夯實業優勢地位,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
3、二者都要找準定位
從資本角度看,不論哪種類型,最終還是回歸到價值投資,如果對未來沒有清晰而堅定的規劃,上市很可能是在透支公司的壽命和未來,無論是菜鳥,還是順豐,在當前大環境下,都需要找準定位,并且要有戰略定力,要有堅實的戰略落地系統,推動戰略執行的機制。
快遞企業要洞察產業當前發展的脈搏,把握住企業自身的獨特基因,以實現其戰略目標。2024年,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由過去全球化紅利、技術發展基礎上的數量擴張模式,轉型為脫鉤斷鏈、內需為核心的高質量增長模式。順豐、菜鳥為代表的快遞企業從依靠機遇把握和資源的規模化投入的舊增長模式,向依靠創新和內生動能實現價值增長的模式轉型。
對于菜鳥,戰略定力就是要回答好兩個疑問:第一個疑問是,菜鳥會不會像亞馬遜物流只是做好電商物流,菜鳥已明確表態,不會,目標是要解決全社會的包裹問題。
菜鳥是從阿里巴巴電商平臺物流需求中應運而生,始終與前者保持著長期業務合作,在招股書中反復強調其“不依賴阿里獲得商家或品牌作為客戶”的獨立性,但可以預見的是,若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規模下降,無疑將對菜鳥的業務經營及訂單量等等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其業績。
第二個疑問是,菜鳥是做物流還是搞科技?不錯,菜鳥目標是一家“智慧倉儲物流解決方案商,難道有智慧二字,就必須大張旗鼓,投入重資搞科研嗎?要知道術業有專攻,而企業也有主業,適當的,配合物流場景的科研是合適的,但把自己當成科技公司,那就有點喧賓奪主了。
據說,菜鳥對下一代識別技術RFID大量投入,自主研發的超高頻射頻識別技術產品矩陣在含金屬和液體的場景識別方面取得突破。聽到這樣的消息,不知是該為菜鳥高興,還是擔憂,就是菜鳥物流全鏈路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包括無人配送,需要的是借助現有科技企業的智慧技術,而不是菜鳥親力親為。
不管定位如何,從本質上來說,菜鳥就是物流公司,標榜為科技公司,菜鳥真的具有強有力的科研水平嗎?
至于順豐,則是要抓好時效主業,順豐于2023年6月底完成了對加盟模式的豐網業務的剝離,已聚焦中外高端業務。
結語:快遞市場兇且險,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大錯,強勢如順豐,也曾在2021年一季度出現近10億的罕見虧損,讓王衛不得不親自公開致歉,因此,今天的順豐上市港股,菜鳥撤回申請,似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要決策。
總之,上市并不是衡量一家公司價值的唯一手段,很多業績優秀的公司也堅持不上市,比起創造資本市場的價值,創造客戶價值才是更長期、更根本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