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叉車是我國較早全面實施信息化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之一,是國家級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那么,合力叉車的信息化如何支撐企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有哪些酸甜苦辣,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的方向如何?帶著這些問題,2008年9月9日,我們走進了合力叉車,采訪了合力叉車CIO、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會秘書、總經濟師、信息處處長,制造業信息化實戰專家張孟青先生。
制造業信息化實戰專家 張孟青
1、群雄逐鹿三分天下 合力叉車領跑市場
按世界工業車輛統計協會(WITS)規定的五種工業車輛進行統計,2007年我國機動工業車輛(包括電動平衡重乘駕式叉車、電動乘駕式倉儲叉車、電動步行倉儲叉車、內燃平衡重式叉車)銷量為15.2415萬臺,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36.6%,非機動工業車輛(手動液壓托盤搬運車和手動叉車)銷量為225萬臺,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23.6%。
其中,出口機動工業車輛4.88萬余臺,比2006年同期增長80%;出口非機動工業車輛166萬余臺,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35.6%。進口機動工業車輛1.2萬臺,比2006年同期增長10.5%;進口非機動工業車輛約4477臺,比2006年同期增長11.5%。
目前,我國主要生產工業車輛的廠家已超過65家,其中包括獨、合資企業14家。盡管競爭形勢有所加劇,但重點骨干企業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合力叉車)、浙江杭叉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杭叉)、大連叉車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大叉)、浙江諾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等仍占主導地位,行業格局并未發生明顯變化。
根據協會統計數字表明,合力叉車、杭叉、大叉是以機動工業車輛為主,2007年三家銷售量達7.98萬臺,占整個行業的52%;出口機動工業車輛達2.0553萬臺,占整個行業出口的42%。其中合力約占30%左右的市場份額。
進入2008年后,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國內叉車較2007年同期增長15%,增速有所放緩,但這并不代表市場趨于飽和。事實上,國內購買叉車的主要是一些工礦企業,而大量需要用到叉車的車站、碼頭、倉庫等多數情況下還是人力搬運。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用機械替代人力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二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將增強企業競爭力;三是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有經濟能力進行機械化改造。在生產機械化的趨勢下,未來我國叉車的需求前景廣闊,預計未來我國叉車國內需求將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長。
2、合力叉車連續17年行業龍頭的成長之路
我國叉車工業生產、研發和制造基地--安徽叉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一家典型的老國企。公司堅定地走"科技興企"、自主創新之路,從90年代至今共研發創新項目 393 項,其中列入國家級、省級科技研發創新項目 40 余項,獲得授權的各類專利 36 項。
目前,公司在線生產的 500 多個機型、 2000 多個品種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從 1991 年起,公司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已連續 17年以絕對優勢的業績位居全國叉車行業首位,被國家領導人譽為全國叉車行業的"排頭兵"。2006年開始邁入全球十強之列。2007年,合力叉車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0多億元,利稅近7億元。
2006年9月16日,年度第20000臺叉車下線,實現30年累計10000臺、3年累計10000臺、1年10000臺、1年20000臺的跨越。2008年,合力工業園主要生產線已完成建設和搬遷。本部25000臺中小噸位內燃叉車生產線已于今年6 月份完成搬遷。同時,工業園內正在興建的10000 臺中小噸位內燃叉車生產線將于08 年底完工。本部原有5000 臺產能的電瓶叉車生產線今年將完成搬遷,搬遷后的產能將擴至10000 臺左右。
合力叉車的主要經濟發展指標
同時,占地400 畝左右的重裝工業園今年一季度已經投產,主要是作為大噸位叉車的延伸,產品主要包括裝載機、14-32t內燃叉車、堆高機和正面吊。目前主要產品正面吊、堆高機產品技術狀態均已相當成熟,在國內部分港口及大型集裝箱廠市場銷售情況良好。
談到合力叉車的發展,張孟青深有感觸。在他看來,合力能夠始終保持行業龍頭地位,與其堅持自主創新有非常大的關系。
3、生產模式之變引發的信息化之變
合力叉車的變化從1985年引進國外技術起,大致可以分為2個階段--1985~1994年是一種面向存貨的制造方式;1995年至2006年,開始逐步實現面向訂單裝配的生產模式。1995年不僅是合力叉車生產方式的分水嶺,也是合力叉車信息化建設的開端。
過去,合力幾年設計一個產品,一個產品賣上幾年,如此往復,客戶的選擇面很小。而如今的合力,每月要生產3000多臺車,100多個品種,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定制,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1985年,合力引進了當時非常先進的產品。國外產品是用模塊化的思想進行設計的,幾千個零部件,可以靈活組合成幾十種車型。這種設計思想的引入,讓合力的工程師大開眼界。
當時,合力采取的是面向存貨的制造方式(MTS),即技術部門根據市場部門提供的市場調研報告,設計幾種"可能"滿足市場要求的車型,生產部門按照一年的計劃進行生產,然后銷售部門再將這些產品推銷給客戶。而引進技術的核心,是模塊化設計、模塊化生產,之所以要模塊化,是因為國外是采用的面向訂單的生產方式,即根據客戶的要求(訂單)來組織生產(ATO)。這種生產方式在80年代末,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隨著市場的多元化,叉車行業有了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客戶的選擇也多了。這時候如果合力叉車仍然延續傳統的生產模式,客戶可能會重新考量合力。合力開始尋求新的信息系統,實現內部挖潛,降低成本、優化計劃模式、生產流程。于是合力想到了ERP--那個時代的ERP,合力叉車1994年正式引入了當時美國EMS公司的ERP系統,這個系統在當時得以很好的應用。
但是,面對越來越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合力感覺這個系統已經不能全面滿足公司的發展要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合力叉車面臨的現實問題。于是,合力決心重新研究基于模塊化的配置產品,吸取引進產品的優點,對現有產品進行模塊化劃分,將合力的服務模式定位成按客戶訂單裝配(ATO)。這個方式確定了以后,生產組織也對應地分成幾大塊:動力系統、工作裝置、起重系統和車身系統,而叉車產品分為平臺、內外飾和控制系統三個組成部分。
面對這樣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產品特征,在經過多輪的研究之后,合力人下定決心開發一個適合自己需要的,能夠進行產品配置的ERP系統。2001年底,合力用了兩年開發出了自己的ERP軟件系統--HMS,這個軟件系統在公司本部實施兩年后,開始在整個集團各成員企業開始推廣應用。
張孟青坦言:"當年我們也考慮過上國外的大型ERP系統,而且就我個人來說,如果當時選擇了那些大廠商的ERP系統,我不用承擔失敗的責任。但是我們還是選擇了自己開發,為此我們還組建了自己的軟件公司。原因很簡單,我們希望開發出真正適合合力的ERP系統,國外的ERP是很好,但是可能100個功能我們可能只用了40個,我們自己開發的ERP雖然只有80個功能,但是我們就用了80個功能!"。
伴隨著HMS在合力的逐步實施,加上財務系統、CAD、CAE、OA、PDM、CAPP等應用系統也的全面導入,合力的信息化版圖逐漸清晰起來:
合力的信息化構架
以下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合力信息化的實施成果:
由于這些需要采購的標準件、通用件、原材料的壓縮,擴大了批量采購的價格優勢,方便了管理,由此而節約的采購費用和管理費用,每年就好幾百萬!如今的合力,每年可向用戶交付超過3萬臺、500多個不同品種的叉車,平均每臺叉車的交貨周期是4-7天!
張孟青的體會是:"如果沒有信息化,這些我們都不敢想象。在如今的合力,沒有人會問:信息化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價值,只會說,我想在這個系統里面加個什么功能,不然我的業務開展起來太麻煩了!"
當今中國的企業,唯一不變的是永遠在變。對于合力叉車而言,由于市場的變化引發了產品模式的變化,產品模式的變化引發了生產模式的變化,生產模式的變化又引發了信息系統的變化。
4、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信息化的價值
張孟青介紹,合力的信息化系統大部分到了事業部一級。但,ERP系統還沒有管理到每道工序、每臺設備。他舉了一個例子:他為一個快速成長的企業做過咨詢,那個企業明確提出很多很多事情在它的系統里面可以不監控。比如說領料,一般的企業可能還要有憑證,還有走一些手續,但是這家企業全部按照生產BOM的需要發料。倉庫定期盤點,如果損失在2%以內可以視為合理損耗。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認為:他們企業主要目標是爭取更多的客戶,銷售更多的產品,如果系統能夠有效幫助企業在這方面進行提升,損失那2%是值得的。當然,張孟青坦承,合力作為穩步成長的大型國有企業,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但是合力在實施信息化的時候,也會考慮為某些緩解的精細化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值得的問題!
在張孟青眼里,成本不僅意味著直接的開支,還有很多間接的成本比如管理成本。合力的生產模式屬于典型的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數量不多,但是種類非常多,變化快,同一物料編碼的物料,版本不同,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分開管理的,但是在合力的系統里面就沒有分這么細。這并不代表合力忽視了一物一碼的編碼原則,而是合力發現,因為變化太多,如果全部區別對待的話,所付出的成本可能遠遠大于所帶來的效益。于是我們發現,實際上物料的很多變化,并沒有體現在系統當中,這是合力的獨特思維--簡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如果用現在流行的企業信息化構架去看合力的信息化,會發現在合力的信息化版圖中缺少了MES這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合力并非缺少財力或者執行力去實施MES,而是認為目前實施MES的時機尚不成熟。
讓我們來看看合力是如何衡量MES實施的投入/效益的。
假如上了MES后,一個工人按照任務要求搬運一個物料到另外一個事業部,他一按按鈕,MES就開工計時了。這時候這個工人推著車子往前走,手機響了,他接一個電話,花了30秒,然后繼續送料直至結束,那么這30秒計入成本么?從MES的統計來看,已經把這30秒計入成本了,但是事實上企業不應該把它計入成本,因為這不是企業應該支付的。
現在有非常多的成功的企業研究生產動作,研究流水線,研究精細化生產。因為從管理角度上說,如果企業精細的去管理這個事情,會發現有太多的地方是可以節約出來的。企業為每個員工支付工資,是按照他們的理論工作時間支付的,因此作為管理者,希望讓所有的員工在理論工作時間內,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它的負面效應也非常明顯--會讓人感覺企業會把員工的每一滴血汗榨干。
張孟青認為,企業管理要人性化,要保證所有的員工在合理的范圍內,即保證了生產,又保留了一定自主的時間。那么由此帶來的損耗,企業是必須要承擔的。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企業為這樣的一種人性化管理支付的成本,就是一種社會責任。
當然MES實施后,精細的地方還不止如此,合力重點衡量的,是如此精細的管理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管理成本、機會成本)的支出是否值得。
合力的信息化價值觀使得信息化系統簡約而有效。而很多企業在實施信息化的時候,只看到了精細化管理所帶來的效益,缺忽略了為了達到各種精細化管理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導致很多"看起來很美"的信息化系統成為擺設。
5、信息化最終要為企業的決策服務
對于合力的信息化建設,張孟青始終保持冷靜與理性的態度。
在合力工業園的建設過程中,董事會出于環保的需要,由以往采用焦炭提供能源改為直接使用電能。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董事會下了很大決心,因為當時焦炭的價格很便宜,更換能源設備,不僅重新購置設備的成本很高,而且新區的能源費用支出也會高出一截。然而,時過境遷,這兩年焦炭價格翻了幾倍,而電價不僅沒怎么漲,還分了峰谷電。董事會當年一個出于環保的決策,讓合力每年少支出好幾百萬能源費用,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意外之喜。
然而,張孟青思考的問題是,如果當年的決策跟現在相反,會是一個什么狀況?如何能夠做到科學決策? 他認為,企業決策靠的不是僥幸,也不是靠的所謂的"眼光",而是靠很多很多的經營數據,只有在這些數據上分析出來的結果,才能作為企業決策的依據!因此張孟青又將眼光投向了他一手建立起來的信息化系統。在他看來,現在的合力,需要的不再是鋪攤子,而是如何提高這些系統中的信息質量。因此他大力的要求各車間,各事業部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當然,也有不少人抱怨說,系統里面這么多數據,從來也沒看見領導去關注過。但是張孟青認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旦公司需要就某些經營事項進行決策的時候,這些數據都是寶貴的分析材料,這些數據的分析結果,將直接影響合力叉車的未來!
6、合力叉車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無疑,合力叉車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合力叉車的信息化系統已經在無形當中融入了企業的各個業務流程,支撐了合力叉車迅速發展的大勢。合力叉車的信息化之道對其它企業有以下重要啟示:
啟示之一. 信息系統應用的核心目標是能夠有效支撐企業業務
合力的信息化系統是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建立起來的,在合力生產模式轉變過程中,有力地支撐了合力的快速發展。合力的信息化實施之路表明,信息系統是選擇自主開發,還是購買應用系統,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支撐企業的業務發展。只有有效地支撐企業業務,信息系統才能真正在企業生根發芽,成為企業的數字神經系統,與企業的業務實現協調發展。
啟示之二. 信息系統建設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信息化建設是永無止境的,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和企業的發展戰略,適時調整企業信息化規劃。隨著企業的發展,信息化系統將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不斷拓展,因此,企業需要做好信息化規劃,完善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制度,明確信息化的年度實施計劃,保持一支高效的信息化團隊和一批長期的信息化合作伙伴,實現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啟示之三. 信息化建設需要把握好業務部門的需求
信息化建設存在"飛輪效應",剛開始的時候推動信息化應用很難,但是隨著信息化系統的深化應用,系統的內部用戶越來越多,就會不斷提出軟件開發需求,其中有些是合理的,也有些需求對于局部有意義,但對于企業發展的整體沒有意義,因此,對于業務部門提出的改進建議和需求,信息化部門應該進行仔細分析和把握,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對于合理需求也應當有步驟地實施。
啟示之四. 信息化建設需要考慮管理的"粒度",綜合考慮ROI和TCO
信息化系統的功能設計得越細,投入的成本就會更高,而對使用人員的要求也會更多,因此,企業信息化建設需要把握合理的"粒度",綜合平衡建設信息化系統的投入產出比,控制總體擁有成本,避免信息化的"高消費"。
7、后記
在動態多變的市場上,企業唯一不變就是不斷變化。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合力叉車這條巨輪又會駛向一片新的"藍海",企業的業務模式會再次發生重大的調整。有了務實而有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化實施理念,筆者相信,到那時,合力的信息化系統也會隨著企業的跨越式發展而實現新的突破。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