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睿智又不失風度,是58速運總經理李瑞凌,給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微信:cn156news)記者的第一印象。
李瑞凌的氣質像極了蓬勃發展的58速運——成立僅兩年,就成為同城物流行業的領頭羊——
◎ 2014年9年,58到家速運上線,推出搬家、同城貨的、企業用車三大服務;
◎ 2015年8月,58到家速運的單日訂單(注:訂單是以車輛為計算單位 )突破10萬,并推出多項同城物流服務;
◎ 2015年10月,58到家速運完成了A輪融資,投資方都是國內外響當當的:阿里巴巴、平安創投以及國際私募巨頭KKR;
◎ 2015年12月,58到家速運更名為“58速運”。更名后,58速運在夯實主業的基礎上,開始涉足傳統的大客戶企業;
◎ 2016年6月,單日突破20萬單,全面覆蓋線下小B類市場;并結合企業級客戶市場特點,推出渠道合伙人模式;
◎ 截止目前,58速運的單日訂單峰值近21萬單。
李瑞凌和58速運的目標不止于此:“我們要做同城物流領域的羅賓遜!”。
58速運,憑什么這么大的胃口?憑什么獲得馬云的青睞?憑什么僅用兩年時間從同城物流行業的“黑馬”成長為“領頭羊”?這與“互聯網+”、與轉型升級的行業走勢有著怎樣的關聯?
在不久前舉辦的“互聯網+高效物流”遵義峰會上,記者將問題拋給了李瑞凌。
明知山有虎
① 行業組織化程度低。“16%,8.5%,11.5%”“3%,70%”李瑞凌用這樣兩組數據闡述58速運進軍同城物流行業的緣由。
他告訴第一物流全媒體·現代物流報(微信:cn156news)記者,第一組數據分別是指中國、美國和世界平均的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第二組數據是中國前10名物流企業和美國前20位物流企業,分別占據的本國物流市場份額。
這兩組數據與58速運的市場定位有何關系?
盡管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不能如實地反映一國物流成本的高低,但是李瑞凌說,至少后一組數據說明,我國物流業占用海量的資源,缺乏一種高效的組織管理方式;700多萬家物流企業充斥著在我國物流市場中,大部分不具備很強的服務能力,但是占據著大量的市場份額。
② 平臺發展說易行難。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業界公認的、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傳統物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整合,平臺化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特別是在“互聯網+”戰略推動下,全國各地出現形形色色的物流平臺。就同城物流平臺而言,李瑞凌認為其需要強大的技術保障能力、資金實力,獲客能力,以及承擔差異化服務需求的能力。
而目前國內同城物流平臺中,同時具備上述四種能力的并不多,因為與之相應的是四大難點問題:
首先,這類平臺組建時間尚短,很難集聚海量的司機隊伍,難以樹立市場認可的品牌和影響力;
其次,純粹車貨信息匹配平臺,在某種程度上是傳統物流信息中介的2.0版:存在服務管控難度大、車貨匹配效率低下、難以獨立生存等問題;
再次,建立信息化平臺需要大量資金及人才,中小型物流企業往往無力承擔;
最后,物流行業大量非標準化的需求,對平臺的服務能力要求極高。
偏向虎山行
既然前途荊棘密布,58速運為何仍要“自虐”?莫非58速運找到破解之策?
① 發展迅猛。“目前已覆蓋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深圳、重慶、武漢、濟南、長沙、杭州、南京、鄭州、石家莊、蘇州、哈爾濱、西安、福州、沈陽、寧波、南昌、太原、長春、大連、東莞、佛山、惠州、中山等一、二線城市37個,2016年底將覆蓋全國絕大部分一、二線城市,以及昆山等60余個地級城市;日高峰單量突破20.8萬單,平均訂單響應時間14秒。”
李瑞凌還是用一組數據回應記者的質疑:“成立僅僅兩年的58速運,最初從城市物流中的零散性、突發性需求切入,目前在同城物流領域已經做到絕對的行業第一。”
② 提升效率。當下的物流行業,信息整合的方式仍比較傳統。隨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信息整合方式將出現很大的變化。每一次技術的升級以及普及之后,就會帶來產業鏈的升級。在這其中,58速運看到物流行業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孕育著巨大的商機。
李瑞凌向記者舉例說,零擔貨物,從遵義到浙江金華,城際間的干線運輸只占40%左右的物流成本,兩端的城市內配送,像極了快遞配送“最后一公里”,在物流成本的權重較高。58速運著眼于干線到城市配送的下一個階段的物流作業環節,優化同城物流的運力和流程。
摸著石頭過河
物流被視為朝陽產業,而作為細分市場之一的同城物流,可以看作剛剛爬出地平線的太陽。這不僅意味遍地的機遇,同樣也可能被“石頭”絆倒——這是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需要企業不斷的探索和創新。
不可否認,58速運相比同行,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一是,背靠58趕集、阿里巴巴等投資方,為其品牌背書;
二是,58同城擁有海量的司機資源;
三是,去年58速運進行3億美元的A輪融資。
在李瑞凌看來,同城流物流平臺不是人們理解的IT信息化這么簡單,它是集線下的服務管控,司機體系的搭建,IT的信息化等于一體的大平臺。
如前所述,58速運雖然不存在資金和司機不足的問題,不過同城物流還面臨兩大難點:車貨匹配效率低下和大量的非標需求。這需要平臺具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制定差異化的服務策略。
“在摸索的過程中,我們也因為試錯產生一些成本,不僅包括金錢還有時間”,李瑞凌坦言,這條路并不好走。組建之初的58速運,主要業務是小B和C端用戶為主,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探索企業級客戶的定制化配送服務。
① 先說技術能力。58速運的快速發展,訂單規模迅速的增長,這需要平臺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做支撐。
李瑞凌告訴記者,58速運最大支撐百萬次推送量,單日80萬實時訂單交易。而且平臺系統能根據某一地區的動態的運力,以及天氣、路狀等情況,進行實時調價。不僅如此,平臺還能推算訂單的價值,多維度細分用戶類型,估算司機的接單成本。
要具備這樣的服務能力,需要以海量的數據為基礎,需要結合云計算技術。為此58速運全面優化IT化運營,開發了冰河、足跡、貨的、優配等定制線上系統,且迭代了若干個版本。
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的58速運,可以做到運力管控信息實時同步,生成可視化配送路線,動態競標業務成本可控,這成為58速運的業內領先的技術壁壘。
② 再看差異化服務的策略。李瑞凌將之歸納為“兩套的解決方案”和“兩種業務形態”。
第一套方案是城市貨的方案。該方案具有14秒需求響應,推送周邊司機,標準操作流程,即刻送達的特性。貨的方案實現了平臺標準定價,保障價格的透明化,可以降低35%左右的物流成本。
第二套方案是標書方案。該方案主要針對定制化需求,具有隨需響應,定制操作流程,全面把控的特點。標書方案能夠根據客戶的服務需求,定制價格體系,采用競標方式,降低物流成本。
58速運主要提供整車專送的同城貨運,目前有兩種業務形態:
一種為針對零散客戶或小個體戶的貨的業務,主要覆蓋各大批發市場、物流園、商街等需求較簡單的客戶群體,提供同城內A點到B點的貨物運輸;
一種針對企業級客戶的定制化配送——優配業務,主要覆蓋每日用車數量多、需求固定、有規律、有操作流程要求的企業級客戶。
李瑞凌告訴記者,在這個市場上,目前相當多的企業只能提供一套TMS系統,或者是傳統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擁有幾十個司機的小車隊,資源沒有做到高效整合。“我們利用既有司機隊伍和零散型訂單的優勢,與物流企業的需求整合在一起,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領引下,輔以強大的執行能力,58速運的大B類業務才起步1年多,但是服務的集團客戶超過500家。
司機管控是核心
58速運的快速成長,國家政策層面對該領域的支持與引導不可或缺。但是面對相同的市場環境,客戶的青睞和市場的偏愛決定著一個企業的發展速度和市場規模。
58速運的高速成長,有品牌背書、資金優勢方面原因,但是更為關鍵的是,對零散的需求,提供標準化和質優價廉的服務;對企業級客戶,則提供定制化的服務,當然包括價格的定制化和服務內容的定制化。
在標準化和和定制化的背后,李瑞凌告訴記者 ,核心是對司機的管控,這需要建設一個海量而有組織、有效率、有紀律的司機團隊。
① 海量的司機資源。58同城擁有一個3000萬的司機的簡歷庫。全國日入職司機峰值3125人,北京日入職司機峰值312人。不過司機要入職58速運,可不簡單:崗前培訓、與平臺簽約、繳納保證金一個也不能少。
入職后,58速運還會給司機貼上不同類型的標簽:有些司機是對快消品的服務更在行,有的對零擔配送有更多的經驗……
李瑞凌向記者強調,對司機的培訓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持續的、多輪的。
② 蜜棗+大棒雙管齊下。在嚴把司機入門關的同時,要保證司機按照規范的流程來進行操作——
一方面,在通過穩定的訂單保障司機的穩定收入的同時,還通過發福利,讓司機“服管”。“一個司機一天接七八單,月收入差不多能近2萬元了!”李瑞凌告訴記者,低價購車、加油優惠、個人消費貸款、卡機油減免、通信運營商專享套餐等,也變相地增加了司機的收入。
另一方面,58速運祭出了嚴格的懲罰機制。“比方說,對偶爾‘犯小錯’的司機,我們平臺機制就會減少其接單機會,降低其收入;對小錯屢教不改或犯大錯者,讓其‘回爐再造’——重新學習培訓合格后,方可再上崗。”李瑞凌說。
總的來說,在司機隊伍建設方面,58速運除了在服務管控方面做到標準化外,還秉承著團隊情感化、人員職業化的理念。通機各種策略和機制,塑造文化價值觀強導向的司機團隊,并開展各類型司機俱樂部、公益行等加強團隊文化建設。
此外,通過打造司機專業技能的升級體系、司機隊伍的管理晉升通道等來建設司機藍領群體的職業化發展道路。
補點料
58速運對標的羅賓遜
羅賓遜的全稱是羅賓遜全球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緣何將其視為對標的對象:
一是,羅賓遜80%的營收來自于卡車運輸,卻沒有一輛卡車;
二是,羅賓遜是北美最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擁有全美最大的卡車運輸網絡;
三是,2015年美國500強排名位列225位,營收134億美元。
羅賓遜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
1905年,羅賓遜創建,最初是一家以經營水果和蔬菜為主的小企業,后來逐漸拓展到水果和蔬菜的保鮮運輸業務,并由此進入物流領域。
1980年,美國開始放開貨運業市場管理,允許運輸企業以更靈活的形式經營,羅賓遜擴大貨代業務,成為無船承運人。
1997年,羅賓遜把在海運服務領域的“無船承運人”思想,移植到公路貨運服務領域,向“無車承運人”轉型。
羅賓遜為何放棄重資產模式:
一是,重資產的運力資源日趨飽和,集成化的物流服務需求日趨突出,讓羅賓遜的蛻變成為可能。
二是,逐漸成熟的信息技術正在顛覆傳統公路運輸企業。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