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業初期的背水一戰——“要么輸光,要么做下去”,到現在被業內和國際頂級投資機構評定為“結構治理最健康、企業氛圍最優秀、成本控制最好、發展最穩健、潛力爆發最大”的快遞品牌。在短短14年間,是哪些因素促使中通快遞有如此大的變化?
有人說,“互聯網是一種聯結工具,‘+’(加)上對內的規則和對外的協議,形成了一種新的組織控制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效率和穩定性,遠高于以層層命令為傳導工具‘+’(加)SOP(即標準作業程序)和KPI(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的傳統組織控制和經營模式。”
中通14年的發展,從“雙創1.0”到如今的“4.0模式”,就是上述論斷的有效驗證。以“中國有中通,時效有保證”為定位的中通快遞,在賴梅松的帶領下,25萬中通員工創業、創新的激情在中通模式中演繹地淋漓盡致——
跨省際網絡班車的開通、有償派費的實施等行業創新舉措,使中通業務迅速擴張,網絡愈加均衡;全網股份制改制的“一體化”運作,使中通凝聚力空前加強,“信心、信任、責任”的文化理念真正落地;全員分層級“紅利共享”等措施使中通創造力“爆棚”,運營效率、網絡穩定性和服務質量躍居行業前列;激發末端網點創業創新熱情,讓每一位員工做自己的老板等系列舉措,正讓中通員工擁有更多的微笑和獲得感……
“中通是大家的中通,是中通人的中通。”賴梅松說到做到,用始終如一的誠信、務實、堅持等人生信念,“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情”,贏得了眾人的信任。近日,中通快遞董事長賴梅松接受《風云浙商面對面》電視欄目專訪,為大家揭開中通快遞“后來居上”背后的真正答案。
以下為媒體對賴梅松專訪的文字實錄:
主持人:各位晚上好,歡迎收看《風云浙商面對面》,今天來到面對面做客的嘉賓是中通快遞的董事長賴梅松先生,歡迎賴總!賴總這兩天是在忙著當學生是吧?
賴梅松:是的。
主持人:在湖畔大學上學呢?
賴梅松:是。
主持人:在湖畔大學上學的感受是怎么樣的?
賴梅松:感受還是非常好,有一種激情,然后大家可以相互學習。
主持人:我們通過幾張照片來了解一下您的校園生活。這是開學典禮吧,我們看到您坐在第一排第三個位置上。
賴梅松:是的。
主持人:馬校長當時在講什么?
賴梅松:他當時在講戰略、愿景、價值觀、使命感,聽了非常有啟發。
主持人:那天讓您感受最深的,或者讓您受到啟發最大的是什么?
賴梅松:感受到了馬總他是一個非常善良,非常真誠的人,其實他創辦這個學校,就是要發揚這種民營企業家的精神,然后能夠把一些資源整合,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日前,深圳市開始限制,包括快遞業在內的電動車上路,這一舉動,引起了整個快遞行業的強烈反響,深圳的“禁摩限電”對中通有沒有影響呢,作為中國民營快遞業的一位領軍人物,賴梅松對這一事件又是怎么看的呢?
主持人:深圳限制電動車牌照的事情,不知道對中通的影響會大嗎?
賴梅松:從我們企業來講,我一直是這樣想的,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影響肯定有一點,但是處理得當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中通從發生這個扣車事件以來,我們網內就組織大家,原來這個三輪車送的,改成自行車送,然后兩個人送的業務量,加一個人,變成三個人一起送。我想,這個政府說不能做的,我們就不要去做,實際這個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政策落地非常難。這幾年,國家非常關注快遞,包括去年10月26日,國務院61號文出臺《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個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你要真的落地,有一個過程,還是非常難,包括一直在呼吁的,實際就是車輛進城難的問題,包括三輪車也是這方面問題,這個標準不統一,然后上面的政策跟下面的政策,確實給企業帶來非常多的麻煩。我們也不知道究竟要用什么車。如果在(地方政府)抓的時候你去對抗,一定是沒用的。我們也是要呼吁國家(包括我們地方政府)盡快有一個標準出來,究竟什么車可以用,什么車不可以用,不可以用的車,最好從源頭去給它阻止掉。
主持人:最近幾年,快遞業發展得非常迅速,在這個當中對你們來說,就是發展的過程當中,暴露出來最大的一個困難和挑戰究竟是什么?
賴梅松:過去5年,全行業業務量增長了8、9倍。相應地來講,我們企業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投入也是要相應地增強,我們認為最大的一個(困難),剛才講的“車輛進城通行難”的問題。第二個就是資源配置的問題,我們講“十三五”末,整體的快遞業務量,要超過500億(肯定是超,有可能會到700億到800億),那就是“十二五”末的四到五倍。那么,在運營能力等方面,都要有相應的匹配。國家對這個資源的配置(特別是民營快遞方面)是非常少的。你看看我們現在有電商園、物流園,但是快遞園就基本沒有,或者非常少。如果這些配置不跟上去,我認為,未來會影響我們電商的發展,影響消費者的服務體驗。另外在融資渠道方面也比較單一。
近段時間,順豐、申通、圓通等中國民營快遞行業的幾大巨頭紛紛啟動上市程序,競爭“中國民營快遞第一股”的新聞引起社會關注,這也預示著中國民營快遞行業的發展即將進入資本時代,競爭將更加激烈。而關于中通也有兩個版本的上市傳聞,一個是外媒報道說中通擬在美國融資上市,另一個消息是港媒報道中通將在香港上市,對這兩條消息,賴梅松會怎么說呢?
主持人:我聽到的兩個消息,我不知道哪個是更準確一些的,有人說中通是要去美國上市,還有人說中通是要去香港上市,中通究竟會在哪里上市?
賴梅松:都有可能。因為我一直是這樣的風格,我喜歡把事情先做好。上市我們一定會上。(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公司戰略規劃,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品牌服務質量。)
主持人:當時順豐快遞的王衛也曾經說過不急著上市,但您可以看到,他現在也在加速了這個上市的步伐,并且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他也坦言說,因為現在雖然說整個快遞業是紅紅火火地在發展,但是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卻在下降,你如果說要維持住整個自己的品牌,在快遞整個行業當中二成這個占有率的話,也許上市是最好的渠道,有這方面的影響和促成這個上市的因素嗎?
賴梅松:這個肯定的,因為你看這幾年快遞業,其實業務量增長得非常快,但是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就是中國快遞業的價格,每年在以8%到10%的幅度下降,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而同時,快遞業的業務量、業務規模越來越大,然后你的基礎設施的支撐、運營能力的支撐以及站點的支撐都需要與之相匹配。這個時候,大家都非常需要錢,這也是走入資本市場的主要原因。當然,進入資本市場我認為也是要適合的時機。
主持人:大家是要爭創“民營快遞第一股”吧?
賴梅松:我認為第一股第二股,對品牌提升有一定幫助。但我們中通一直以來沒有這個刻意的想法。
賴梅松1970年出生在杭州桐廬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6歲以2分之差沒有考上高中,因為200元的復讀學費,他無奈選擇了輟學,這對當時年幼的他打擊很大。
主持人:(輟學)你自己心里會有遺憾嗎?
賴梅松:我非常遺憾。9月1日開學,我8月30日在我們村里一戶有電視機(彩色電視機)的人家里,看到電視里同齡人背著書包要去讀書了,我就非常想去讀書。第二天我就到我老師那里,我說我要讀書,這里好不好讀的,他說你可以來讀的。然后回來想想,(自己家境當時難以支付學費),后來沒去讀。
主持人:還是要承擔家里的這種責任是吧?
賴梅松:然后16歲造房子,17歲我就到工廠上班。我們那個時候有個織布廠,就是西裝里面的羽紗的,5毛錢一天,15塊錢一個月做學徒,干了6個月。6個月以后,感覺到沒辦法干,我那時就想,這個命運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我1992年到杭州賣木材,在杭州待了11年,基本上浙江的古建筑,就是那種寺廟、宗祠祠堂,木材我都供應過。我這個人其實想法也是非常簡單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做人你不能夠看這里也好、那里也好,做事情,你就執著去做,人家能成功,我們一樣會成功。我做快遞,其實也是這樣一種執著的信念。
從給人打工到自己做木材生意,20多歲的賴梅松知道了掌握自己命運的重要,而就在他的木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的命運又面臨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骨子里有一種冒險精神的他義無反顧一頭扎進了一個全新的行業——快遞。2002年他和幾個伙伴一起創辦了中通快遞,成了當時快遞行業的一個新兵。
主持人:那你木材生意做得好好的,當時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的,也賺了不少錢對不對,你怎么又心猿意馬地要去做快遞呢?
賴梅松:做快遞其實是被逼出去的,什么原因呢,我們是2002年開始做的,其實我們2001年就批了一本營業執照,這本執照叫“浙江中通速遞服務有限公司”,那個時候是(浙江)省工商局注冊的,那個時候省工商局注冊資金要2000萬。我們批了這本執照后,外界就在傳,我們幾個人投了2000萬塊錢要開始做快遞。其實當時我們都沒有想法,最后外面傳得沸沸揚揚,然后沒辦法,大家就說你去做,(只有我能夠走出來),他們說叫我到上海去,結果就這樣到上海。
我到上海去的時候,家里人全都反對的,我爸爸媽媽、我愛人(當時都不贊成)。我愛人她是一個比較追求安逸的人,我們是一個村子里的。我在工作或事業上的事情,她從來過多干預,她只一心帶小孩、管家務。
然后做快遞沒辦法,我們做了四個區,將我愛人帶到上海,叫她去收賬干嘛,她是一直不情愿的,(擔心參與太多,影響我的事業)。不過做了,我們是退不回去了,因為我們再退的話,一個,害了人家(對不住一起創業的伙伴),第二個,自己心里也不甘。我就這樣想,要么輸光,要么做下去。我就跟我愛人講,家里的錢如果虧完了,我們就不干了,但是肯定會留牢,吃飯的錢會留牢,杭州的房子會留牢,我們再留個一百萬塊錢,大不了東山再起,重新回來做木材生意。
要么輸光,要么做下去,豁出去的賴梅松為中通賭上了自己的未來。從開業第一天只有57單生意開始,他帶領員工從最艱苦做起,十幾年踏踏實實的發展,中通從起步最晚到發展最快,成功躋身中國快遞行業第一軍團,而這一路發展,后發先至,跟賴梅松一直倡導的創新發展的理念息息相關。
主持人:那時候其實從做快遞的這個人員來講,你那些老大哥,已經自己都占據了各自的網點了對吧。第二,快遞那個時候其實還沒有完全合法的身份,還是“黑快遞”對不對,就是你在里面,還是會有心驚膽戰。第三,那時候電商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根本就沒有那么大的市場,所以當你作為這樣的一個新人進去的時候,你不是遭遇到的都是各方面的夾擊嗎,你的機會到底在哪里啊?
賴梅松:我2002年做這個快遞的時候,其實華東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我們做的時候確實感覺到差距非常大。我們開始一天取幾十票快件,后來是幾百票再到幾千票。原來就是幾個人嘛,我們三四個人一個辦公室的。大部分時間,我吃和睡都在這個辦公室里的。房子也是非常簡陋,白天辦公、晚上睡覺。(艱難的時候)我老婆勸我不要弄了,但是退不出來(只能義無反顧朝前走)。
主持人:至少在“桐廬幫”的這個快遞業當中,您是最晚進入的一個,2002年才進入到這個快遞業當中,但是大家對您的評價,就是說中通是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家企業,您覺得您最晚進入發展最快,這種“后發先至”的取勝的關鍵到底是什么?
賴梅松:有一點,我信心還是比較足的,我做一樣事情愛一樣,就是執著,我是比較執著的一個人。我做快遞其實也是這樣,這個時段其實我們還是做了很多的,現在看來,做了非常正確的事情。那個時候有一個時機,我們當時的快遞(像華東、華南、華北等)實質都是區域快遞為主,向全國擴張的,盡管(全國各片區)有站點,但是轉運環節、路由都不是太強。我們就第一個開跨省際班車,(將各個片區的快件時效提升起來),我認為中通的快速發展跟我們的務實精神是非常有關系的。
除了第一個開跨省際班車,我們后來還有很多的創舉。比如,在實踐當中,我感覺到東部,比如說經濟發達的地方,大家都做得非常好,但是那些欠發達地區,比如西北、西南這些城市,大家都差不多,他們也沒比我們強,但是發達地區同行的網點都已非常強,這時候我們就“從農村包圍城市”,欠發達地區先去做。中通就(在全行業里)第一個推有償派費,就是給派件網點錢,同行是沒有的。
我們給派件網點派費,中西部派件多的區域網點我們做好起來了,(全網的利益更加均衡),逐步逐步我們整體的實力與同行拉近了。我們在2006年的時候,大概不到1%的市場份額,跟同行比,我們是他的十分之一。2011年9月18日,我們當日最高量突破一百萬(那個是全網慶賀的)。后來我們從一百萬到一千萬,去年達到兩千多萬(我們現在常態就一千多萬一天),發展非常快。
發展非常快的原因我認為跟中通的企業文化是非常有關系的,我們的文化引領就是信心、信任、責任,就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有信心,有信心就是我們要有相互的信任,然后大家共同承擔責任。中通有句話:信心比黃金重要,信任比信心重要,責任比信任更重要。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大家相互信任,然后把自己的事情都做好,反回來信心更足,從而使全網一體發展進程加速,全網的凝聚力、氛圍就越來越好。
中通的創新,除了經營創新,還有管理的創新和模式創新。中通發展到今天,從最初眾創、眾包、眾籌、眾扶的加盟模式,到股份制利益共同主體的“2.0模式”,再到現在引入外界資本、整合資源、紅利共享的“雙創3.0模式”,中通“同建共享”的理念貫穿其中,讓25萬中通人有更多的微笑和獲得感,這是賴梅松最大的心愿。
賴梅松:到2010年的時候,我們感覺到我們的這種加盟模式有瓶頸,瓶頸在哪里呢,就是政令不暢通,你上面開會到下面實施非常難。第二個,經濟瓜葛的糾紛特別多,大家相互要結算嘛,然后會造成一些矛盾。當時,我提出股份制改制,大家相互置換股份。原來我們這些轉運環節,每個都是單個利益主體,共用一個平臺,現在就是把這個利益共同體。現在處理問題就非常簡單,我們現在做到了財權統一、人權統一,全網發展就非常暢通了,顯現的效果就是發展的非常快。
這樣,我們從原來快遞行業第一梯隊的靠后位置,到去年我們的市場份額15%(去年業務總量超過30億件),應該是非常了不起,肯定是走到(行業)前面去了。這樣的發展,我認為跟我們的這個模式是分不開的。
主持人:管理創新啊,原來都是加盟商自己說了算,反正你也管不了我。您讓他們變成了中通的股東,是這意思嗎?那創始團隊的那些人必須把自己的股份勻出來給他們,不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嗎?
賴梅松:沒有,企業的風格不一樣,或者是理念不一樣。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中通是誰的,或者是我們幾個創始人的。中通是大家的中通,是中通人的中通。其實我們的愿望就是“同建共享和諧中通大家園”,讓每個中通人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工作、幸福的生活,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心愿。
我們中通其實總體地來講是非常簡單的一家公司,我們的公司非常簡單,沒有什么派系或者內部搞什么階級斗爭。另外,我們中通人非常地講誠信,就是大家說到做到。
主持人:但是現在可能對快遞行業來說,又面臨著一些新的競爭和挑戰,在這樣的一個新的快遞業所面臨的局面之下,我們中通要做的是什么?
賴梅松:第一,就是去夯實基礎,加大對信息化的投入,用信息化的手段去提高效益和人工的效能。第二,我認為是轉運能力的提升,就是你的基礎一定是要扎實。我們這幾年就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只有你的能力匹配,跟這個市場釋放相吻合,你才能發展得更好。第三,就是如何提升服務質量,就是用戶的滿意度。我們要提高全員的素質,我們中通的定位,可以用一句話去形容,就是“中國有中通,時效有保證”。我們承諾的兩天到、三天到,這個一定是按照各個環節的流程嚴格把控的,為消費者提供靠譜的、體驗好的服務。
讓賴梅松特別自豪的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度親臨中通視察并“點贊”。這不僅是對整個中國民營快遞行業的一種肯定,也讓賴梅松對中通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主持人:我很好奇,總理是兩次去了中通對不對?
賴梅松:是的。
主持人:那么多快遞行業,他怎么偏偏挑了中通呢?
賴梅松:這個我認為,第一是這個行業受政府的關注,第二有可能我們的機遇好一點。
主持人:那總理兩次到這個中通來,對你有什么“關照”嗎?
賴梅松:兩次來,其實對我們影響都是非常大的,第一次來,從內心來講,我們從事這個快遞業,感到非常的自豪,總理說,“從小處講,你們創造了就業創造了新生活,從大處講,城里東西到農村,農村東西到城里,縮小了城鄉差距,物流是現代的經濟的核心之一,快遞是物流重要組成部分,你們的工作很普通但很關鍵,你們的工作了不起!”這個我們感覺到,做快遞這個行業辛苦點,但這個付出得到了肯定。
去年的9月24日,總理在鄭州(我們中通快遞的出口包裹的分揀區),我跟總理面對面交流,感悟越加深刻。他就鼓勵我們,要通過“互聯網+”做優做強“雙創”平臺,走出國門,爭創世界一流。他當面就問我,“敢不敢超FedEx、UPS?”在他的心中,中國快遞業已經做大了,但是必須要做強。
主持人:您怎么回答他,敢嗎?
賴梅松:總理問我我就說,我們今年的業務量已經超過FedEx。總理非常清楚,他馬上揮手,他說這個要整體的、綜合的。人家有600多架飛機,然后我說我們還要努力。他說要努力,有后勁,祝你們成功。所以非常振奮。
主持人:總理也說,美國的公司綜合實力來看,人家光飛機就有600多架,事實上在您的身邊,其他的一些民營快遞業,也在紛紛的買飛機,有人說,沒有飛機的快遞業,根本就不叫快遞業,您是怎么看的,就是自己有沒有,中通有沒有在買飛機這方面做計劃?
賴梅松:快遞業走向國際,比如說我們接下來做全球化的快遞企業,一定是要有飛機。我感悟比較深的就是總書記講的: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每家企業,它一定是有自己的戰略規劃,然后,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中通一定會有飛機,但是我認為我們中通一定是“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情”。
主持人:所以現在這個愿望就默默埋在您自己的心里,成為這個中通今后發展的一個宏大的愿景了是吧?
賴梅松:我還是非常有信心,我們中通一定會成為一家全球化的快遞企業。
主持人:您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多少年?
賴梅松:五年左右的時間。
主持人:五年左右的時間您就可以完成就總理給你們提出的這個要求?
賴梅松:五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可以全面走向全球。五年左右的時間,我在總理面前也講到的,就是到“十三五”末,我們的業務量超百億,業務收入超千億,從業人員近百萬,就是這樣的規模。
主持人:希望五年以后我再采訪您的時候,咱們中通的綜合實力真的可以和國外的快遞業巨頭比肩抗衡。謝謝賴總!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