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鳴:2015國外最新冷鏈物流經驗分享
來源:中冷物流
| 2016-01-04 11:20
|
作者: 秦玉鳴
2015年中物聯冷鏈委統計的國內冷庫容量3710萬噸,折合9275立方米。歐洲方面,荷蘭1400萬立方米,德國1290萬立方米,法國820萬立方米...按照2014年荷蘭1685萬人、德國8110萬人、法國6661萬人來算,這三個國家的人均冷庫容量分別是中國的15倍,2.5倍,2倍。
接下來談談,冷鏈發達國家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
第一,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歐洲50%以上的冷鏈企業都是家族企業,他們的國家在冷鏈管理的法律法規方面并不是很嚴格,只是有一些第三方的認證機構,更多的是靠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良心,自覺做更好的產品,自覺做更好的品牌。而且冷鏈投資回報周期時間長,都超過10年以上,有的甚至沒考慮過回報期,幾十年的冷庫依然很節能。反觀國內企業大多對品牌不重視,大眾消費者對于食品品質也不敏感。
第二,全程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從基地開始一直到終端,全程的標準化度非常高。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從
托盤與冷藏車的尺寸對接,托盤上面的包裝尺寸,每個包裝尺寸都是環環相扣,包裝標準化使得物流效率很高,成本很低。國外冷鏈企業的利潤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高,我們在日本考察的時候問一家投資冷庫的企業,他們的回報期是多長,他們的回饋是30年,對比來看,國內差不多三年就要回報。他們的利潤確實非常低,基本上在3%左右,所以對于企業全程的精細化管理要求是非常高的,稍微哪個地方出現問題就要賠錢。
第三,集約化,園區化發展。貿易商都在冷鏈物流園區里面上班,冷鏈物流公司把辦公室租給貿易商。我們曾經考察一個冷鏈物流園,整個園區全是做水果的貿易商,包括做香蕉、芒果、蘋果等等都有,冷藏車進入園區開始一家一家送貨,先進哪一家都是提前預約好的,進去之后用叉車很快卸完貨,又到下一家。全部卸完之后,又開始一家一家的裝貨,整個過程冷藏車的效率非常高。所以冷鏈園區不僅包括冷庫,還是冷藏車的聚集地,同時是一個智慧園區。
第四,生鮮是未來。在國外我們去超市或者便利店考察的時候,發現鮮食產品的比例是超過凍品的,0-10℃的產品,以及保質期七天內的產品,是未來的趨勢,近幾年發達國家建的很多庫都是冷藏庫,國內趨勢正好相反,國內現在建的大部分都是冷凍庫。經常有上下游的企業咨詢我們,特別是零售、餐飲、電商企業要在北京找配送冷藏庫,這時就會發現北京冷藏庫非常少。同樣像酸奶這種產品在中國的增速非常快,年增長超過50%,所以接下來真正的品質需求板塊是生鮮。
第五,商業體系健全。我們去經濟發達的國家考察,想參觀一些代表性的生鮮電商物流企業,比較少,因為他們的商業體系太健全了,基本上沒有電商太多的發展空間。就拿臺灣來講,基本上兩百米就有兩三家店便利店,臺灣只有2000多萬人便利店卻有一萬多家,基本上實現無縫覆蓋。跟歐洲的同行聊生鮮電商,他們都感到很驚訝,問我們不看到的生鮮產品敢買嗎?國內的商業體系和供應鏈還很不健全,給了生鮮電商發展的機會。有人說美國沒有電商還是現在的美國,中國沒有電商就不是現在的中國了,我特別認同這句話。
以上是在國外看到的一些經驗分享,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