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雙十一”臨近,國內網購就會呈現爆發式增長,常常令電商大咖和物流巨頭“吃不消”。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達1195.7億元,同比增長33.2%。近幾年來,我國快遞業一直維持50%以上的高增速,去年就已經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電商行業飛速發展,物流業也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隨著人力成本和土地、倉儲成本的增加,物流業面臨升級轉型的困境,逐漸成為電商發展的瓶頸。電商與物流業面臨哪些困境?未來行業該何去何從?物流自動化、智能化是否為解決之道?帶著疑問,光明網記者采訪了水巖科技的創始人呂江。
行業痛點:提升效率全靠人力
“自動化程度太低了,發貨量跟人數成正比。”剛從山東調研回來的呂江向記者介紹了他所見到的倉庫管理現狀。呂江說道,有些倉庫也在實現自動化管理,但僅僅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而絕大部分倉庫管理,從揀貨、裝車到質量把關都基本只靠人力。
隨著工資水平的提高,物流行業的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一些地區的倉庫逐漸出現了“用工荒”。而電商和物流淡旺季差異明顯的特征,又促使物流企業不得不頻繁雇用裝卸和配送工人。呂江說,物流行業面臨兩難困境:要么管理效率很低,要么就增加人工成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呂江和他的團隊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倉庫機器人系統:KID智能機器人。它能夠根據訂單和卡車的順序優化操作員的工作序列,做到合理分配資源、庫存自動理貨,對每一件訂單進行優化處理。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手工操作與傳動帶倉庫的缺點,達到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大趨勢:新技術與物流業的融合
管理粗放、效率低幾乎成為倉儲管理的通病,物流行業到了一個不得不轉型的地步。呂江介紹道,很多企業都在尋求解決途徑,但“只靠增加人力,絕不是系統解決問題的方法”。
“科技才是解決之道”,呂江說。但是大部分的物流管理者觀念仍然很陳舊,對于新技術也知之甚少。呂江認為,這就需要國家的幫助,要加大宣傳力度,讓那些物流業的經營者轉變觀念,培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
除此之外,呂江還認為,物流行業的發展需要市場導向,很多問題市場就能解決,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不能干預市場。市場導向具有盲目性的缺陷,物流行業經常會出現“一哄而上”的狀況,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對此,國家可以出臺一些指導性、規范性政策。
國外的發展經驗可以提供借鑒。據了解,亞馬遜在2012年收購了Kiva systems公司之后,已經在全美多個運營中心啟用了1.5萬臺Kiva機器人。自動化機器人倉儲系統的運用,緩解了亞馬遜對季節工的依賴,大大提高了物流管理效率。
談創業:國家政策給了“安全感”
呂江畢業于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近年來一直在在北美從事研究開發工作,有著將近二十年的硬件開發經驗。談及回國創業的初衷,呂江坦言,國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環境是北美遠遠不能比擬的,國家的優惠政策也“給了創業者安全感”。
目前國內物流自動化領域仍然是一片藍海,這成為呂江選擇物流智能硬件方向的一大原因。根據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調研情況,未來幾年的自動化倉儲市場需求將每年有17%的增長,預計到2015年,自動化立體倉庫的市場規模將超過320億元。
呂江說,物流行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方向 “都是被市場逼出來的”。面對瓶頸,就要提高倉儲、配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準確率。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只能依靠完善技術這條路。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