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前,吃苦耐勞、多拉快跑的老貨車司機掙錢比較多,移動互聯網崛起后,善于利用APP提前規劃路線、預判路況的年輕司機收入大幅增長。”“貨車幫”創始人、運力科技CEO戴文建說,“‘互聯網+’讓貨車司機更有尊嚴。”
記者:輿論包括一些互聯網創業者總是說“顛覆”傳統產業,你怎么看“貨車幫”與傳統物流園、傳統物流從業者的關系?
戴文建:“貨車幫”是“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一個典型入口。我們不僅不是“顛覆”,更是要“尊重”傳統產業。實際上,因為移動互聯網的介入,壓縮了不合理的耗損,公路物流每個環節的運營模式和經營者都能大大提升效率,改善生產模式。
例如傳統物流產業園主要是為司機提供停車休息,以及信息交匯的服務。而移動互聯網將更合理地匹配車貨兩端,園區可以依托“貨車幫”平臺為司機提供更多增值服務。通過這個公共信息平臺,全國原本割裂的物流園區串成一串“珍珠項鏈”,更多的信息交互大大提高了貨車司機和物流園區的生產效率。未來一些物流園會逐步轉化成智能化、真正擁抱互聯網的“卡車司機之家”。
記者:“貨車幫”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戴文建:事實上,盡管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人流和信息流,“貨車幫”并沒有急于介入交易和“變現”,我們甚至因此拒絕了一些資本。只有物流生態達到足夠發達的程度,貨運雙方建立高度的信任,才會有一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如果急于介入交易,最快的捷徑就是把自己變成中間人——要么壓貨主的價,要么壓司機的價,這樣一定會傷害到某一方的利益,就違背了互聯網公平、兼利的初衷。我們的定位是做平臺充當裁判員,而不是當運動員。
但我們相信,如果“貨車幫”可以成為貨車司機主要的互聯網入口,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比如現在很多司機從接貨到最終拿到運費的鏈條很長,隨著用戶群的增加,我們可以探索引入供應鏈金融,幫助貨主墊付運費,這將幫助司機增加收入。
記者:在交易的過程中,車與貨之間實際上都是陌生人,怎么解決信用的問題?
戴文建:“貨車幫”對貨主和車輛有嚴格的線下認證流程,如對物流企業需要驗證營業執照、營業場地,貨車司機則需要驗證車輛行駛證、駕駛證、身份證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有先行賠付機制——司機如果因為平臺信息空跑一趟,“貨車幫”將支付最低500元的賠償。2014年,“貨車幫”因此賠付了150多萬元,但隨后從貨主方面收回了110多萬元,表明大部分違約不是貨主的主觀意圖造成的。如果從平臺上找的貨車“跑單”給貨主造成損失,“貨車幫”先行賠付30萬元,但迄今這種情況還未發生過。
記者:你認為“貨車幫”是“貨運版滴滴”還是“物流版阿里巴巴”?
戴文建:我覺得更多程度上是像“物流版阿里巴巴”,我們是在重構行業生態,圍繞貨和車這兩個最高頻的核心維度,逐漸滲透到產業鏈上下游,包括汽配、汽修、汽車金融等。比如一個輪胎從廠家到總經銷商、分銷商再到門店,價格幾乎要翻番。我們未來就是要完善這個產業鏈生態,壓縮不合理的中間成本,為社會創造價值。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