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小米造車是雷軍人生中最后一次創業,也是他押上全部聲譽的戰役,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雷軍明確表示,小米造車要爭取進入世界前五,才有可能在汽車界立足。
雷軍在推出智能手機上取得輝煌的成就,在造車上能復制小米手機的輝煌嗎?在汽車巨頭環伺的現實情況下,雷軍造車能走多遠?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夢想與現實
夢想與現實往往交織在一起,對于沖鋒陷陣的企業家來說,更是如此,小米創始人雷軍造車的夢想是什么?現實又如何呢?
1、夢想
眼下,造車已經成為最熱門的行業,做手機的雷軍,也要在造車上大顯身手了,一上來,就氣度不凡,信心爆棚:進入世界前五名,年出貨1000萬輛。
原話是這樣說的:當電動汽車行業成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換言之,小米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而且,自動駕駛的目標為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英雄所見略同,華為余承東也指出:“未來汽車行業會像現在的手機行業一樣,主力玩家不會超過五家。時間線拉長到20~3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世界上也許只有三五家主要車企。
然而,1000萬輛,是一個天文數字,且看,今年1-9月,國內乘用車累計零售1487.5萬輛,其中零售新能源汽車387.7萬輛。目前國內新能源車領頭羊比亞迪,今年九月首次單月超過20萬輛,今年累計銷量也才100多萬輛。
雷軍表示跨界造車是小米歷史上最重大的決定,同時也是自己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是自己的夢想。
夢想是需要輔墊的,更需要學習的,雷軍多次發布微博,稱目前正在深讀汽車行業傳記,分享行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或者是取經,或者是合作,雷軍花大量時間走訪考察前輩車企。
早在2012年,雷軍就前往美國硅谷特斯拉工廠進行試駕,并于2013年多次拜訪馬斯克。去年,雷軍拜訪王傳福、造訪寧德時代、考察了長安汽車、五菱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長城汽車研發中心、上汽乘用車……
小米“造車”這個決定,看似心血來潮,其實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隨著智能手機完成對功能手機的替代,引起各方曾經為之狂歡、新品牌不斷誕生的那個增量市場,早就成為了過去式。
同是科技公司大佬,無論是友還是敵,不是在造車,就是在提供智能車相關服務,小米也不能落伍,在雷軍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比賽才剛剛開始,小米有很多機會。
2、現實
小米距離官宣造車已經過去500多天,現狀如何呢?2021年3月30日,小米智能電動汽車項目正式立項;2022年4月,小米汽車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新城的造車基地開工建設。
目前小米自動駕駛技術已進入測試階段,小米的工程樣車也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處于軟件集成階段。
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有280余條專利申請信息,其中80余條已獲授權,多數為發明專利。
然而,汽車需要強大穩固的供應鏈,小米已經在新能源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激光雷達等感知元件、智能駕駛軟件、車規芯片等方面進行投資布局,大約已有四十家左右的汽車供應鏈企業,但對于造車最基本的供應鏈來說,還遠遠不夠,況且核心技術也不是隨便找一個供應商就能提供的。
相比之下,小米不像華為在汽車領域布局了 10 年,有一整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也不像比亞迪是全球唯一掌握三電技術的車企,每一個都經歷了多年的投入和研發,將產業鏈整合在自己手里。
小米汽車確實“箭已上弦”了,能否成功,現在下結論還太早,希望大家給他們一些時間、空間,根據雷軍的說法,2024 年小米汽車就會亮相,能否有顛覆性的技術,讓我們拭目以待。
二、優勢與挑戰
小米造車,有人看好,有人質疑,都各有道理,因為,雷軍造車,有優勢,也有挑戰。
1、優勢
小米造車,最大的優勢是雷軍本人,對于一個兩次創業成功、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來說,這本身就是資本。雷軍回到金山接任董事長的十年,金山收入從不足10億,增長收入120億,市值破千億;40歲創辦小米,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因此,小米造車到底行不行?回答是,你可以不相信小米,但一定要相信雷軍。雷軍在內部透露:我一說造車,就有人要投100億美元。
理想汽車 CEO 李想曾說:人與人之間唯一的差別就是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雷軍是這兩個方面的佼佼者。52歲的雷軍,放下過往的成就,決心創建小米汽車品牌。
這是雷軍的第三次創業,他說:“這一回我決定親自帶隊,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榮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在小米剛剛宣布造手機的時候,沒有人能預見到小米會用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世界500強。奮斗、情懷以及走過的歷史,這是雷軍的優勢,也是小米的優勢,更是造車的優勢。
小米手機成功的關鍵是:直面所有風險,有豁出去干的決心,小米汽車這一仗肯定難打,但順勢才能大有可為。
另外,小米造車的底氣還來自小米手機業務源源不斷的正向現金流,雷軍坦言,小米已經積累1080億元現金余額,有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公司虧得起。
雷軍技術出身,對于未來技術有一種情懷,雷軍多次表示,自己擔綱造車。小米公司普通員工都能感受到,公司對造車這件事的投入相當大,無論是錢還是資源。
性價比,這是小米品牌賴以崛起的基石,彼時正是售價1999元的小米M1,徹底改寫了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格局,創造出了業界的一大奇跡,小米汽車會走這一路徑嗎?
雷軍已明確表示首款量產車將定位10萬元以上家用轎車,打造電動車產品中常見“青春版”,其潛臺詞其實是:專供經濟能力較差的年輕人。
有人分析,小米用了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說明小米汽車的售價絕對不會低,預估會在30萬元左右。更有消息稱,小米汽車會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售價上限超過30萬元,也會有一個低配版本的車型,符合年輕人的選擇。
小米入場沖擊高端,理所當然,對于消費者而言,最好是低價格、高配置,雷軍曾對全社會鄭重做出承諾:所有產品的利潤承諾永久性不超過5%。
小米智能手機的便宜人所共知,就拿新推出的機器狗來說,“鐵蛋”售價9999元,遠低于同類產品。
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是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動力系統的改變,大大降低了跨界造車的技術門檻,智能汽車沒有燃油車的技術壁壘,雷軍篤信,自己能跟當前的車企巨頭掰手腕。
未來智能汽車,就是一部裝上四個輪子的智能手機,是“終極移動終端”,因此,在當前智能化汽車興起的背景下,擁有科技互聯網背景,跨界而來的科技巨頭——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占有優勢,把自己的科技實力,融入到造車當中,小米也不例外。
小米汽車,側重智能解決方案,自主研發布局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領域,欲整合行業產業鏈,推動小米軟硬件生態與汽車產業的結合和繁榮。
雷軍也曾反復糾結:“有時候白天覺得有100條理由能做,但晚上一冷靜,又給了自己100條不能做的理由。”但最后還是決定造車,因此他與小米有優勢。
2、挑戰
雷軍造車并不被所有人看好,他們都有現實的理由。有人不是對雷軍的能力表示懷疑,而是認為此時布局已經錯過了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窗口期,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進入電動汽車行業,占據了先發優勢。
近日,網上傳言,小米造車被叫停了,小米答復,不針對傳言回應,小米汽車項目正在順利推進,然而遇到的挑戰可想而知。
有人認為,隔行如隔山,汽車跟手機差距太大了,雷軍是否行?造車所面臨的困難比想象的要大很多,想利用汽車產業鏈完成真正跨界轉型,又豈是如此簡單,跨界造車公司需要突破的四個難題:投入資金大、設計復雜、技術難關高以及供應鏈管理復雜,一旦入局整車制造,沒個三五年看不到具體的格局。
雷軍也明白這一點,他說:“創業就像跳懸崖,只有5%的人會活下來”。新能源汽車制造是十年磨一劍,是九死一生。
汽車制造的復雜度遠超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出于研發和質量控制的考慮,造車業務會更“重”,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汽車制造最主要的技術部分是三電系統,即電池、電機、電控,在這方面,小米算得上一枚“小白”。
汽車市場對新入場者已經不再友好,要造車,就需要建筑工廠,購置設備,以及雇用大量的人手來進行設計、生產和裝配等工作。
小米自動駕駛采用全棧自研算法,全棧自研,意味著車企能在相關領域掌握最核心技術,在研發領域擁有主導權,也意味著高成本,不僅需要更大的研究團隊,還需投入更多資金,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
至于新能源汽車的燒錢速度,可能遠超其他行業,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曾公開表示,一個電動車企業走到量產至少需要200億元。
其實,在新能源汽車這個領域燒錢,幾十億投入連入場券都拿不到,幾百億才剛剛拿到入場資格,而且是九死一生,多少實力雄厚的財團最終被拖垮。
提起做視頻平臺出身,目前長久的留在了美國的賈躍亭,人們就會想到他的十年造車夢。恒大房產陷入債務危機開始至今,恒大汽車也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進展。
既使你財大氣粗,不差錢,造車還是難,比起純粹的金錢成本,時間成本更為關鍵,很有可能一條路線的錯誤,就白白丟失了三年,這個是再多錢都換不回來的。
同為手機品牌商的蘋果,2014年,造車的公開秘密“泰坦”計劃被曝出,然而,時至今日,都沒有一個完整的雛形,成為了業界一個懸案,雖然不差錢,有高達2300億美元儲備,從自動駕駛與整車制造這兩個大方面來看,蘋果造車若想結出最后的果實,仍少不了時間。據說,蘋果最終放棄了自主造車。
何況,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有特斯拉、蔚小理、比亞迪、威馬這么多相對成熟的品牌,小米入局晚了,處于劣勢的位置,想在巨頭林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恐怕不會那么容易。
三、主業與跨界
跨界巨頭的攪入,直接重構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版圖,小米就是跨界者之一。(關于跨界造車的相關內容,可參考本公眾號早期發表的原創汽車系列文章:《跨界造車背后的冷思考》)
1、主業
跨界做汽車,其主業——智能手機先要做好,只有這樣才能為跨界汽車源源不斷的輸血,那么,小米手機情況如何呢?
小米,主業是智能手機,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品牌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已升至17%,超過了蘋果的14%,成為僅次于三星的世界第二大手機品牌,小米現在進入了世界五百強,在手機市場做到了中國手機企業第一。
在小米造車之前,小米已經跨界,去年推出了酷似波士頓公司Spot Mini系列的“鐵蛋”機器狗和人型機器人,采用了小米公司自研硬件。
跨界造車的大佬們都是各自行業佼佼者,他們選擇跨界進入新的領域,意味著他們的行業發展步入了紅海,面臨由盛及衰的拐點,所以跨界成為了這些大佬的新出路,借助具備爆發式增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以跨境的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從而開啟第二增長曲線,小米造車,也有這一方面的考慮。
2、跨界
媒體連篇累牘報道跨界造車的新聞,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那些跨界造車的商業大佬,跨界造車,成為風口。近一年來,你會發現汽車圈悄悄出現了許多新面孔,沒錯,跨界造車已蔚然成風,互聯網巨頭百度,高科技航母華為、以無人機起家的大疆等等。
跨界造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低估技術和資金門檻是跨界造車最大的挑戰,造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試錯成本很大,汽車工業需要龐大的資金鏈,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入局造車,資金鏈幾乎囊括了一切的開始,一輛車從研發、采購、整合、營銷乃至品牌打造,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
科學巨頭首先在自動駕駛上跨界,谷歌、蘋果、優步、聯想都有下場,以整車理念布局新能源、智能駕駛、汽車產業鏈,恐怕只有小米。
到2025年,電動汽車將占據全球載客汽車銷售量的10%,2030年達到28%,2040年達到58%,這是一個令人心動的市場。車輛智能化的趨勢也無可阻擋,2030年預計將達到2萬億美元之巨的市場,5800萬部自動駕駛汽車。
未來,手機和汽車市場打通后,手機極有可能變為汽車市場競爭的附屬產品。汽車成為未來的超級移動終端,而不是手機。汽車行業的本質將從機械演變為消費電子,電動車是一種以智能化、軟件化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品。
跨界造車的的英雄們,都懷揣著顛覆行業的想法而來,期望打開另一片星辰大海。
不能否認,攜帶巨額資金和資源進入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智能汽車產業的大鱷們,或許會加速汽車產業優勝劣汰、兼并重組,逐漸成為汽車賽道中重要的參與者。
造車難,造一輛整車更能,其生產過程幾乎涵蓋了一個國家所有的工業制造環節,從原材料到工業技術都是困難重重,還要在高效生產與優質品控間的精準平衡,都成為了橫亙在跨界者們面前的無情門檻。
小米不是第一個跨界造車的,可能也不是最后一個造車的公司,跨界就是這樣,一切好像都很熟悉,一切又都很陌生,它似乎給人一個門檻很低的假象,當你真的邁進來,卻會感到并不容易。
跨界意味著要面臨全新的挑戰,有成功必定也會有失敗,雖然終場還沒有到來,但有許多跨界企業在半路上停下了腳步,拋錨了。在跨界這條路上,我們見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悲情。
結語:雷軍造車最終成不成,誰也不能妄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押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榮譽,豁出去干,這才是企業家的性格,企業家沒有一點冒險精神,是做不成大事業的。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