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全球化是發展大方向,但在目前出現了波折,特別是俄烏爭端爆發以來,西方與我國供應鏈脫鉤的聲音不絕于耳,不僅是美國,在歐洲也有部分政客響應脫鉤之聲,另外,因人工成本問題,部分制造業外牽東南亞與印度,怎么辦?我國將以怎樣的姿態面對脫鉤,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西方政客的“政治正確”
我們都知道,全球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分工格局,各國通過產業鏈供應鏈緊密相連、共同進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
然而,西方的一些政客,特別是美國為首的參眾兩院議員和拜登為首的內閣成員,以供應鏈對華脫鉤為政治正確,叫囂供應鏈"去中國化",降低關鍵產品和行業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在美國市場和國際市場排除中國產品,從而對中國制造業形成打壓。
今年9月,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綠黨)也放言:德國將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半導體的依賴,且在與華貿易往來上“不再天真”。
本應為全球體系帶來普遍利益的美國,卻反其道而行,與中國供應鏈“脫鉤”喧囂塵上,不僅僅是說,而且有行動。
其實,從2018 年開始,"脫鉤"就成為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重要選項,拜登政府執政后,繼續沿用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戰略競爭的政策思路。
在拜登時代,對外加強同盟關系應對中國挑戰的戰略框架已經清晰化,舉起脫鉤的利器,技巧性打擊中國供應鏈,使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應鏈體系正在遭到破壞。
近年,美國利用法律、規則以及總統權力對我國實行出口管制、投資限制等“壓制性”脫鉤措施,頻繁推出“脫鉤”法案。近日出臺的《芯片競爭法》,搭建去中國化的“芯片四方聯盟”,就是企圖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鏈供應鏈,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的手段。
脫鉤最毒辣的一種方式,恐怕是美國帶頭搞的“供應鏈陣營化”,組團供應鏈脫鉤,試圖通過拉攏盟友,如組建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和強化美歐協調等,建立以反華為本質的民主國家科技聯盟。
在亞太地區,重點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越南六國磋商,設立專門基金,鼓勵企業及關鍵供應商撤離中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
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訪問日本期間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就是要拉幫結伙,圖謀把供應鏈從中國挪出去,以達到延緩中國發展、抑制中國發揮影響力的目的。
因此,目前的斷鏈和移鏈,主要的原因是地緣政治,供應鏈,產業鏈跟國家政治之間的博弈,緊密掛鉤在一起的,美國對華"脫鉤"是一個政策制定的動態過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走向。
美國政府的脫鉤政策,勢必影響美國企業在華投資,今年以來,受政治風向以及經濟因素考量,惠普、蘋果、戴爾等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布局新的供應鏈,但是,大量事實證明,中國的產業鏈在短期內是不可被取代的,東南亞許多產業鏈環節不完善,制造能力較差。
供應鏈“脫鉤”凸顯了在“百變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中美財政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對華全面"脫鉤",將導致全球產業鏈碎片化,同時給美國自身增加巨大的風險和成本,損害美國的利益與競爭力,導致部分高端制造業和高技術領域供應紊亂。
去年,100多艘船在最大的洛杉磯港和第二大的長灘港外排隊,主要原因是美國對主要底盤供應商之一、中國企業中集車輛發起雙反調查,嚴重打擊卡車制造和貨運公司,導致物流運力不足、全國倉庫爆倉、港口貨物滯留等問題。
當然,脫鉤,是嚴峻的現實,無疑對我國制造業造成沖擊,對我國供應鏈、創新鏈形成困擾,例如,利用出口管制阻止了中國科技企業獲取先進技術、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等關鍵要素。
全球供應鏈不暢、局部的斷裂,雖對中國的經濟和生產有所影響,但并不是破壞性的,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基本上成為一個制造大國,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對外部進口零部件的依賴還沒有那么重。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將仍處于優勢地位,包括制度優勢、市場優勢、技術優勢和物流優勢,中國具有全產業鏈配套能力,具有進一步整合亞太產業鏈的能力。
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競爭為主、有限合作很可能成為中美關系的總基調,中國經濟的韌性及其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李克強曾指出,所謂中美脫鉤,可以說兩個主要經濟體脫鉤,對誰都沒有好處,也會傷害世界,表達了中國繼續推動互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強烈決心。
我國有強有力的產業政策,優秀的協同能力,對外開放的政策還在加強,近日,發改委等部門推出了《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
我國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強調共建共享,要創造新的價值,并在新的價值創造的基礎上實現全人類共同的夢想,去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歐洲的尬尷
對于脫鉤,美國不僅自己有行動,還積極游說并施壓歐洲、迫使其放棄購買及替換中國重要產品,意圖將我國企業排擠出西方國際市場。
俄烏沖突,以及歐盟國家跟隨美國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導致全球能源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深受其害的是歐洲國家,穩定而廉價的能源供應受阻,推高了制造業體系的生產成本,食品價格飛漲,居民生活成本提升。
各國推出了不同的紓困計劃,依然難以應對嚴峻的通貨膨脹,德國是歐洲的火車頭,能源上漲,波及其在歐洲布局的產業體系。歐洲的制造業企業因無法承受高昂的能源價格而不得不選擇在全球重新配置其生產基地,回流美國是一個選項,來中國也是一個重要選項。
德國大眾宣布168億元的在華投資項目后,德國的另一家車企寶馬也宣布停止在英國生產的電動車型,將MINI電動車生產線從英國遷到中國。
人為的中斷供應鏈,不僅對供方造成困難,也使需方深陷困局,“北溪”管道泄露一事,令歐洲各國面臨的嚴重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雪上加霜”,德國9月通脹率為10.0%,創下1990年以來新高,德國經濟部門公布的預測,意味著德國將陷入“滯脹”,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正步入“衰退”。
歐洲陷入這場危機,從政治經濟角度說,就是盲目跟隨美國,貿然與俄羅斯的能源脫鉤,人為切斷與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鏈,無疑,“這是一個錯誤”,而國民正在為這個錯誤買單。
許多國家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或是舉行罷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慕尼黑視察時,居民沖他大喊:和普京談談吧!8歐元的烤肉就能降到4歐了!朔爾茨只是無奈地笑了笑就走了。
在此情況下,德國和法國的主要官員不得不無奈地指責他們的盟主美國在能源上哄抬價格,近日,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與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一起抨擊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商對其貨物收取“天文價格”,但白宮出售高價液化天然氣和鎖定歐洲依賴是顯而易見的,也是不會改變的。
能源供應鏈危機持續影響和外溢,導致歐洲的通脹的負面影響或將加劇,供應鏈斷鏈,全球經濟傷害很大,從國際經驗看,甚至可能造成軍事沖突。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當時英國和德國之間缺少供應鏈紐帶發生的。
三、國際供應鏈的重構
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沖突之下,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在悄然重構,近期,德國、日本、韓國等傳統的制造業大國迎來嚴重的貿易逆差,就是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調整的重要表象。
地緣政治所產生的影響構成了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重構的重要動力,中美“脫鉤”進程依舊在深化,俄烏沖突和不分青紅皂白的制裁,則加劇了西方供應鏈紊亂。
過去,全球產業鏈的分布是細而長,分工協作效率非常之高,哪里的生產要素價格低,就往哪里布局,現在,縮短供應鏈或實現供應鏈多樣化,以提升供應鏈的安全成為主流。
西方的脫鉤政策,不會阻止國際體系在新的基礎上的根本重建。重要制造業領域——例如汽車行業,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以傳統燃油汽車生產見長的德日韓三國,相關產業鏈承受了較大沖擊,我國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已在歐洲引起轟動。(具體內容可參考近期本公眾號推出的原創文章《中國新能源汽車搶灘歐洲》)。
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重組進程正加速,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23日發起一項“全球供應鏈韌性倡議”,計劃吸引超100億美元投資,打造全球供應鏈樞紐;而土耳其正在躍躍欲試,要成為俄羅斯天然氣輸向歐洲的新樞紐;因歐洲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的依賴,墨西哥灣正成為液化天然氣海外運輸的重要樞紐。
區域合作組織成為重要一極,依靠區域互動和創建空間聯合體,利用區域性的集體潛力,以解決本身沒有足夠的發展資源的中小型國家的發展問題。
供應鏈是全球化的核心,其本質是價值鏈,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必須尋求主動地“變”,重塑供應鏈,應超越就全球供應鏈談穩固供應鏈的思考格局,形成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
在20世紀下半葉,國際上有很多人口大國開始崛起,如中國、印度、巴西,在此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加緊建立自己的互助機制,供應鏈、生產鏈互聯指日可待。
四、全球化依然是主流
全球化帶來的全面繁榮,但開放貿易體系開始脫鉤和中美貿易戰的沖擊,《經濟學人》雜志以“再見全球化“作為封面說明了這個問題。
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了分工架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絕對優勢,大家互相都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美國的這種逆全球化行為,必然遭到全世界,即使是它的盟友的抵制。
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對華為的制裁,并呼吁其全球盟友加入,而韓國恰恰相反,韓國對其經濟未來的關注無疑是與我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最大動力之一。
近一段時間,歐洲開始頻頻對中國示好,歐盟澄清了關于之前與中國脫鉤的傳聞;德國總理朔爾茨明確表態不會同中國脫鉤。
德國是貿易大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有責任有義務維護全球產供鏈的穩定。最近的兩件事,說明了這一點,一是德政府擬批準中資入股漢堡港,二是朔爾茨計劃于11月初帶領高規格的企業代表團訪華。
其實,不僅是漢堡港,此前,中國海運已收購歐洲重要的樞紐港——鹿特丹港和安特衛普港的部分股份。
由于歐盟制裁,俄羅斯在歐洲經濟中的存在減少,但去俄羅斯是不可能的,旨在孤立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終將軟化,歐洲不得不購買不可或缺的俄羅斯商品和資源,中斷的能源、食品供應鏈將逐漸恢復。
即使是美國,脫鉤叫囂之下,中美貿易與投資關系受到沖擊,但仍顯現增長勢頭,未來美國對華實施的"脫鉤"政策將會表現為某種更具"選擇性"的、集中在某些重點行業和領域的脫鉤。
企業也是一樣,特斯拉的成功,是知名汽車企業+中國汽車供應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結局,馬斯克曾大力推進零部件在中國本土化,很有經濟效果。
我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進出口貿易占全球貿易近四分之一,據Wired網站披露,全球95%的“財富1000”大公司在中國擁有一、二級供應商,全世界所有型號芯片,有一半以上被運到中國進行組裝,可見全球供應鏈對中國依賴程度之深。
美國學界和商界認為,從歷史經驗、經濟學理論和中美貿易戰事實都可看出“脫鉤”不可行。
全球化,依然是主流,中國是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和踐行者,全球化不僅有利于中國,更有利于世界,9月16日,印度總理莫迪建言,上海合作組織應在本地區努力發展可靠和多種多樣的供應鏈。
我國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新市場機會,需要通過自身的發展,從過去“量的帶動”更多轉向“質的引領”,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的制定。
結語:世界經濟遇到了日益嚴重的保護主義沖擊,在世界銀行9月中旬發布的最新預測:隨著各國央行紛紛加息應對通脹,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經濟衰退。
西方采取經濟制裁、限制、結盟和長臂管轄等手段壓制產業鏈供應鏈,害人且害己,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通過諸邊和多邊主義方式加強國際合作是必經之路。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