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觀世界各國,沒有哪個國家的電商有我國這么繁榮,互聯網購物在近十幾年徹底顛覆了傳統商業模式,也涌現出了幾家行業巨頭,其中代表有京東、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這些電商平臺為我國經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猶如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雖然不生產商品,卻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在全國各地購物,甚至是在全球購物。
阿里巴巴在國內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都是電商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是今年的情況發生了些許改變,在9月25號發布的《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阿里巴巴跌到第三位,京東上升到了第二位。這第一位相信大家都能猜得出,當然是華為,根據數據顯示華為營收達到8913.42億元,穩居民營企業第一。劉強東終于贏了馬云,京東超越阿里巴巴,年營收達到7686.24億元,而今年阿里巴巴的營收只有6442.08億元,足足比京東少了1244.16億元,這在往年是不敢想象的。
很多人會問,阿里巴巴作為電商行業巨頭為什么會干不過京東呢?阿里巴巴與京東的差距早在這兩個公司定位之初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可以先看看二者的經營模式,阿里巴巴是C2C模式,這個模式就是阿里巴巴只提供平臺服務,不直接售賣商品,這是阿里巴巴的主業。就好比馬云將步行街搬到了互聯網上,他只負責收租,至于賣什么怎么賣這些問題,都由入住的商家來決定。
京東的模式則不同,京東屬于B2C模式,京東平臺上的商品除少部分商家入住外,大多是自營。類似于劉強東將自家的店鋪搬到了互聯網上,他要考慮的問題有很多,比如進貨送貨還有售后服務,如果在平臺上售賣假貨那么京東公司是要負法律責任的。而淘寶則不要,法律責任由入住淘寶的商家自己承擔,馬云本質上是個包租公,房客犯了法與包租無關,搞清楚這兩點就能明白,為什么馬云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調侃劉強東,說阿里巴巴的存在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京東。
因為二者的模式不同,所以盈利的點也不同,阿里巴巴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廣告,店鋪服務費用。而京東的收益主要來源于賣商品所賺的差價,這點就決定了京東大部分商品的價格要稍貴于淘寶,但質量也相對有保證一些。
因為運營模式的不同,也導致二者發展速度不一樣,阿里巴巴淘寶模式,在前期發展速度會很快。因為阿里巴巴不需要考慮供貨的問題,只要不斷招攬商家入住就行,也不需要考慮客服問題,前期物流都是由其他公司運營。而京東起步則艱難許多,既要建立倉庫,又要采購,還要自建物流,這些限制了京東的發展速度,所以在前期京東干不過阿里巴巴。
京東因為有很多業務,所以員工數量也是全國第一達到了36.91萬人次,華為公司才19.4萬人,不過華為的人員流動要穩定些。從京東的員工數量來看是遠超阿里巴巴的,可以看出京東模式所耗費的精力要高于阿里巴巴。
可能有些人會說,京東營收超越阿里巴巴只不過是一次偶然,但這次京東超越阿里巴巴只是開始,可能以后都將超越阿里巴巴,這是一種必然,京東的模式雖然早期發展速度比不上阿里巴巴,但后勁卻很足,有一大批優質的忠實用戶,阿里巴巴的流量雖然依舊很大,但是已經呈現頹勢,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阿里巴巴之前在馬云的帶領下,就已經慢慢地偏離的電商的初心,從支付寶誕生后,馬云更加熱衷于互聯網金融,做個包租公他是不滿意的,還想做放貸翁。利用大數據來進行放貸,這其實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反感,曾經喊他爸爸的孝子賢孫,現在也想讓他掛路燈了。還有一點就是拼多多的出現,將原本屬于淘寶的流量吸過去了很大一部分,拼多多和淘寶的起步如出一轍,都是利用更便宜的心理發家致富,被很多網友調侃成“并夕夕”。
京東能夠成為中國第一大電商平臺,有其本身原因,也有大環境原因,新一代年輕網購用戶的消費理念不同于老一輩,而且現在80后90后是網購主力,大多也已經參加工作有自己的收入,這個群體消費升級了,他們現在更加追求品質與品牌影響力。而淘寶上的地攤,以后將是老阿姨們的網上沖浪之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