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全國首次綠色電力試點交易啟動。來自17個省份的259家市場主體,以線上線下方式完成了79.35億千瓦時綠色電力交易。
在首次綠電交易中,有68.98億千瓦時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完成,剩余10.37億千瓦時交易量在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完成。初步核算,此次交易可減少標煤燃燒243.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07.18萬噸。
從中國來說,國內試點碳市場于2011年開始起步,2013年正式開始交易,至今已經穩定運行8年,此次全國首次綠色電力試點交易的啟動意義深遠。
今年3月,記者在采訪北京綠色交易所綠色發展中心業務二部主任張永康時,對方告訴記者:“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期已于2月1日開啟,共2225家發電企業為首批納入企業參與全國碳交易,助力電力行業加快實現清潔低碳轉型。”
在國家提出“30·60”雙碳目標愿景(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設正快速推進,相關法律政策制定、企業碳排放歷史數據收集、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建設逐步完善。
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為什么要耗時40年之久?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近期,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叫作《一本書讀懂碳中和》。其中指出“提高技術水平是實現碳中和的根本路徑,控制成本是碳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政策引導是實現碳中和的保障,多邊共贏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編寫者認為技術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導、多邊共贏是實現碳中和的四項關鍵要素。
他們在書中描繪不同行業在碳中和目標下的轉變路徑及機遇,全景展現碳中和背景下的各行業行動指南。在能源需求側,從交通、工業(鋼鐵、水泥、化工)、建筑、服務6個重點減排行業出發,剖析行業的“脫碳”行動指南,解讀各行業如何把握碳中和的機遇。
張永康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很難說哪類企業獲得更多機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充分了解政策、緊跟政策趨勢、制定低碳規劃、盡早開展行動、研究發展對策的行業企業一定會在國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洪流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毫無疑問,碳中和是一項長期事業。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評價《一本書讀懂碳中和》時說,“本書的內容文如其名、通俗易懂,全面解讀雙碳目標的意義、機遇、挑戰和實現路徑,將起到促進將政府的承諾轉化為企業的作為與公眾自覺行動的效果。”他認為,“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成為我國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目標,它事關今后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對消費模式、生活方式及生態建設也都有深刻影響。
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國家目標,它還涉及千千萬萬家企業、資本市場投資者,涉及我們每一個個體。這個目標的實現過程將長期伴隨我們的工作、生產、生活,既是一場系統性革命,也是一次長達幾十年的機會。
至于如何抓住這次機會,張永康站在交易所的角度,從利用市場化機制促進快遞行業綠色發展方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考慮建立更新更全面的快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建立行業綠色快遞評價指標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第二,在上述標準指引下,鼓勵全行業企業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通過編制清單,不斷挖掘企業節能降碳潛力,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識別哪些減排環節及項目可以借助碳交易機制開發自愿減排產品,并最終獲取碳減排收益。第三,加強與綠色金融的結合,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投融資。第四,鼓勵公眾參與,積極探索建立快遞行業碳普惠機制。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