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在“物流園區熱”高漲時期我國物流園區的空置率曾一度高達 60%,這便是物流園區建設定位不準、盲目建設、脫離實際需求的必然結果。因此,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一定要從市場需求和園區區域經濟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在對物流資源和市場需求、配套設施及產業發展現狀等情況進行詳細調研,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國內外宏觀環境、世界物流發展的趨勢、區域經濟條件、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嚴謹論證和科學預測,明確和合理確定物流園區的定位、發展方向和長短期建設規模等內容,確保物流園區的規劃定位清晰、切合實際、合理可行,切忌脫離實際、貪大求快、盲目樂觀。
3、物流園區發展要堅持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
物流行業是現代服務行業,與市場經濟環境聯系緊密。物流園區的發展建設一定要以產業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物流園區作為物流行業的交易平臺和提供管理服務的場所,是一個具有集聚性、關聯性、規模性和整合性的整體,它的生命力在于以資源整合為手段,通過市場化運作,完善服務功能,吸引和集聚各種物流資源提供物流服務。把握物流市場需求的趨勢、結構、規模和特點,是物流園區設立運營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離開了對物流需求的分析和把握,物流園區的建設運營就失去了行動的方向和成功的保障。
4、物流園區盈利模式要不斷創新
入駐物流園區的企業客戶希望借助園區物流平臺實現以自身經營活動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因此,物流園區的建設運營必須堅持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來盡可能滿足物流園區服務客戶的需求。同時,物流園區又兼備公益性和社會性的特點,需要關注物流園區的社會效益。物流園區應努力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通過整合物流資源、引導工商企業物流合理化、提高協同運作水平和物流運作效率等方式,完善物流園區的一體化運作水平,發揮物流園區的引領示范作用,以滿足更多的物流需求,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根據經濟發展要求、物流行業發展趨勢判斷,物流園區的發展建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為重點,成為現代物流技術研發、轉化和應用的孵化基地。因此,物流園區必須運用市場化手段積極拓展業務發展模式,增強園區綜合服務和盈利能力,在獲得自身發展的同時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